柴达木盆地东部风蚀坑的形态特征与演化过程
ID:1285 View Protection:PRIVATE Updated Time:2023-04-20 22:05:02 Hits:343 Oral Presentation

Start Time:2023-05-07 09:29(Asia/Shanghai)

Duration:10min

Session:1C 1C、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 1C-21C-2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No files

Abstract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风蚀程度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但是作为沙丘活化标志的风蚀坑,尤其是有明显水成沉积覆盖的特殊风蚀坑未被系统研究。本研究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东部625 km2范围内745个活化中的细颗粒覆盖型风蚀坑进行了形态学研究(Google Earth影像分析与野外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选择部分典型的风蚀坑进行了沉积学(粒度分析)和光释光年代学研究以认识这种特殊类型风蚀坑的形态特征、沉积物组成、发育年代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风蚀坑的发育是该区域主要的地貌演化过程,地表景观主要由以固定和活化中的风蚀坑构成。2)风蚀坑规模较大,存在大量中(103 m2 - 104 m2)、大型(> 104 m2)风蚀坑,最大面积超过70000 m2,深度超过30 m,走向受制于主导风向、地形条件与发育过程而集中于E-ESE。长、宽与面积呈幂函数关系,长宽比集中于3以下,面积周长比与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证明了风蚀坑发育形状逐渐变大,变圆。3)风蚀坑顶部覆盖层以< 63 μm组分为主且存在水平层理,表明其可能来源于洪水沉积或为黄土的二次搬运,相较其他区域风蚀坑抗侵蚀层粒径更细,硬度更大。受抗侵蚀能力强的细颗粒厚层影响,风蚀坑存在形状不规则、侧壁陡峭且边缘清晰、相对横向扩张其加深程度随面积逐渐增大等特殊形态特征而区别于其他地区风蚀坑。4)该区域下伏古风成砂形成于早全新世,古沙丘的固定(细颗粒沉积物覆盖)发生于中、晚全新世,风蚀坑在晚全新世发生过多次活化,现代活动的风蚀坑主要发生于近几百年,因此该区域的风蚀坑演化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
 
Keywords
风蚀坑,柴达木盆地,铁奎沙漠,形态学,沉积学,光释光测年
Speaker
徐德华
临沂大学;太原师范学院

Submission Author
徐德华 临沂大学;太原师范学院
于禄鹏 临沂大学
李继彦 太原师范学院
Submit Comment
Verify Code Change Another
All Comments
Important Date
  • Conference Date

    May 05

    2023

    to

    May 08

    2023

  • Mar 31 2023

    Draft paper submission deadline

  • May 25 2023

    Registration deadline

Sponsored By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Organized By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Contact Information
Previous Conferences